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及国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位于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两大交通干线交汇处,同时也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的交汇点。这样的地理优势使郑州成为了南北交通、东西贸易的枢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早在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时期,郑州就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了战争的焦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政权斗争多次发生,而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的争霸也集中在这一带。
那么,郑州为什么会如此关键呢?在原始社会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部族群体形成了两个主要的集团。西部是占据黄土高原的华夏集团,黄帝和炎帝是华夏部族的代表性人物,夏族和周族均属于此集团,最终分别建立了夏朝和周朝。东部则是占据华北平原的东夷集团,蚩尤部落代表了这个集团的力量,商族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最终建立了商朝。由于两大集团在地理上的对立,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斗争实质上就是这两个集团之间的较量,而郑州恰好位于两大集团交界处,因此,任何一方若要进攻对方,郑州便是必经之地。占领郑州,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剩余84%此外,郑州地势平坦,处于广阔的平原上,非常适合兵车作战。自夏朝至春秋时期,车战成为了各国作战的主要方式,战车和车兵的快速机动性使得平坦地形更具优势。
进入联盟时期,黄河流域的部族逐渐联合起来,尧、舜、禹作为共同领袖引导部族向着更高的文明发展。然而,禹的儿子启为了实现“家天下”的构想,遭到其他部族首领的强烈反对。为了推进自己的继承计划,启在甘之战中击败了敌对的有扈氏,占领了现在的郑州地区,并继续向鲁西南和豫北扩展,最终建立了夏朝。
在夏朝灭亡前,商朝的创始人商汤借助政权更替的机会,攻占了郑州周边地区,将夏朝的三个属国韦、顾、昆吾一一攻占,为商朝的崛起扫清障碍。商朝最终把都城迁至郑州,这不仅是为了便于对夏遗民的防范和控制,也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防线。然而,商朝虽然屡次迁都,郑州仍然成为其边疆重镇,并且一直维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借助天命的支持,先从孟津北渡黄河,带领周军攻占了商朝的都城朝歌。然而,周武王的军队早已占领了管邑(即今天的郑州),一方面为引诱商朝军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保障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安全,以防东南、东部忠于商朝的属国反击。周武王的决策体现了郑州在当时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周朝建立,郑州的战略枢纽地位发生了变化。周公东征后,周朝的政权中心逐渐从郑州转移至洛邑(今洛阳),这一变化源于当时的地理和政治局势的变动。周朝的核心地带位于关中平原,与郑州的距离逐渐拉远,且中间横亘着复杂的豫西山地,给军事调动和通讯带来了困难。而洛邑位于关中和郑州的中间,扼守豫西通道的东口,地理形势更加优越,因此,周朝选择在洛邑建立都城,郑州的战略地位也因此逐步下降。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郑州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周朝的政治体系逐渐衰弱,郑州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关键战略点。春秋时期,郑国(今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占据了河南中北部,成为多个强国争夺的目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国成为了多个诸侯国之间争夺的焦点。历史上,齐国、楚国、宋国、晋国等大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约80次发生在郑国。这一时期,郑国成为了列国争霸中的关键地区,控制郑国意味着能够在中原争斗中占据主动。
郑国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郑国位于东西南北陆路交通的十字交汇处,具有极为重要的通道枢纽作用。对于晋国来说,控制郑国就能封锁秦国的东进之路;对于楚国来说,控制郑国可以有效地屏蔽晋国的进攻路径,并能保卫自身的北方边疆。而且,郑国距离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很近,控制郑国,也意味着可以威胁到周王室的安全,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另外,郑国本身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强国之一。在春秋五霸尚未形成之前,郑庄公便已成为春秋小霸,他曾在战争中屡次战胜敌国,甚至打败了周天子。郑国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各大国争夺郑国的控制权,意图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增强自身实力。
然而,随着春秋末期的第二次弭兵之会,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平衡,停止了战争。此后,郑国逐渐摆脱了外部的征伐困境。与此同时,晋国、齐国等大国逐步陷入内乱,逐渐失去了对郑国的关注。春秋末期,吴国、越国等新兴国家崛起,但它们的扩张主要集中在东南方向,与郑国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未能再对郑国构成威胁。
进入战国时期后,郑国最终被韩国灭亡,地理战略价值依然被继承。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与其控制郑州地区密切相关。这个话题,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探讨。
参考资料: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发布于:天津市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网上配资网站-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