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路世成
视觉中国 供图
班上有个过度好强且自视甚高的孩子,初一的暑假竟然要报高一的课程学习——家长没给他拔苗助长,他自己给自己拔苗,平时就总要超前学习,给自己加任务。作为老师,我很担心他,因为我就曾经是一位给自己拔苗的重度患者,我准备给学生们讲讲自己这段糗事,让他们以此为鉴。
那年,我15岁,正是青春年少,指点江山的年龄。加上上的还是重点高中,我也不知哪儿来的雄心壮志,一看高一课程不过如此,竟然脑子一热,产生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念头——跳级,而且要一下子跳到高三,但我又不知如何操作,而且还缺乏足够的勇气去跟老师沟通,于是自己出了一个离谱的方案。
我知道校外有一个周末授课的高三课外补习班,于是我就怂恿父母给我钱报名。父母不识字,但为了我能有好的前程,犹豫再三还是给了我钱,我就报了一个月的高三理科集训补习班。
试想,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刚刚初三毕业,还是一脸稚气,竟然堂而皇之地踏入高三理科集训补习班,而且那个班的班主任还拥有名牌大学本科学历——那是何等的风光!那又是何等的荒唐!
高三补习班班主任石老师见我一脸稚气,就好奇地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被我搪塞了过去。我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只跟一个王姓同学谈起过自己其实就是高一的学生,因为我感觉他挺拿我当朋友的,并嘱咐他不要给别人说起此事,他当时都惊得合不拢嘴了。
就这样,我在这个高三周末补习班呆了一段时间。当时,他们正在总复习。老师们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就是像天书一样难懂。我惊叹于化学的分子式是真长,各种化学反应也是真多;物理中的电场、电荷更是布了一个迷魂阵,别说让我计算了,就是题目中那些符号压根就看不懂。我感觉自己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只能张大了嘴巴,看着老师的嘴在那儿滔滔不绝,一会儿就迷迷糊糊了,差点梦到周公了。
尽管在初三暑假期间,我提前从表叔那儿借了高中的教科书,甚至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大学物理书,也曾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苦思冥想,也曾装模作样地揣摩那个著名的“质能公式”,貌似沉浸在物理的世界中。
现在想想那时的心理,无非就是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都能思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于是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其实,我只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种高级感和自豪感。那是一种虚幻的类似小孩过家家的游戏而已。
然而,虚幻的梦被现实的针无情地刺破了。补习不到一周,有一个小型的物理测试,石老师还特意关照我把卷子给他,他单独批改一下。我哪里敢拿出卷子,只好欺骗他卷子丢了。一个月后,为了检测补习效果,补习班组织了一次月考,正是这次月考,让我彻底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蒙羞于全体同学之中。
我清楚记得补习班的班主任石老师在一次全体补习同学总结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他说:“同学们,咱们的补习班发生了一件奇事——听说,有一位同学好高骛远,他连高一的课程都没有学,就到咱们高三补习班去听课了。我们本来以为,这是一位天才,我们补习班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才,我们正准备把他作为咱们补习班的典型重点宣传呢,谁知,他参加补习班组织的高三月考测试,化学只考了9分……”下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哄笑声,我臊得满脸通红,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后面他又讲了什么,我听不清了,只觉得脑袋嗡嗡响,天旋地转!
那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学生,自己对自己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幼稚可笑的,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成功的正道!后来,经过努力,我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讲点心理
▌付厚智
付厚智
资深心理咨询师,幼儿健康成长指导师,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北京晚报心理专家团队成员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挫败、失落、无能为力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打击,这时候,维持自尊成了学生的第一要务。一个孩子会采取什么策略?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习,那真的是太慢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方法,快速地获取自尊。很多学生选择的方式,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幻想。比如,幻想自己只用一年就学会别人三年的东西,幻想自己只要熬夜,就能得到好成绩,幻想自己靠聪明才智,总有一天能快速进步。
在幻想之下,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拼命地给自己加作业量,忽略了身体健康;去跳级,试图用短时间的努力,超过别人;偏执地学习自己擅长的科目,但忽略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这样他们就会沉浸在“我数学很好”的幻想中,快速获取自尊;还有些学生,会幻想自己未来出人头地,于是他们沉迷心理学、量子物理、传统哲学、战争史、经济学。 其实,这些幻想都是在帮助学生规避当前手头上的困难,比如今天作业很多怎么办?上次考试退步了怎么办?最后一道大题没有思路怎么办?他们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当前的困难就仿佛消失了一样。
和这一类学生互动时,最大的忌讳就是去“辩论”,用理性的学习方法去辩驳学生的策略。因为学生心里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声音说“我要学”,另一个声音说“学习让我受挫,我不要学”。今天这种用幻想来麻痹自己的策略,就是两个声音打架的结果。而劝架最大的忌讳,就是帮一个人骂另一个人。讲道理、辩论,就是在帮着想学习的声音,去批评不想学习的声音,结果一定是越吵越厉害。
“我”的班主任在总结会上羞辱孩子,也是应对上述问题的大忌。当然事情发生的年代久远,那时候的老师还不具备心理学知识,不能苛责。回到事情本身,孩子本身就是因为自尊的问题,而产生的问题行为,继续羞辱孩子,虽然能够限制问题行为,但他的自尊会受到进一步打击。很有可能,学生会发展出更多的幻想和非理性策略,去假装自己很优秀,结果错过了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的策略应该是“理解不想学,关注想要学。”比如,学生说:“我要跳级!”家长和老师应回复他:“能有这个魄力真是太厉害了,来让我们计划一下,如果跳级,该怎么学?”这个落地计划的过程,其实就能让孩子打破幻想,回归现实。虽然最终他可能会有些挫败感,但我们要告诉他:“虽然这件事看起来麻烦很大,但你其实对自己一直抱有信心,这么困难的任务你都敢挑战,那正常进度学习的小困难,肯定不会吓到你!”
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网上配资网站-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