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长河中,79式火箭手榴弹曾以独特的设计吸引众人目光,却最终未被部队采用,成为军事史上的一段特殊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我军面临着一个棘手的火力问题。当时普通士兵投掷手榴弹的实际距离通常在二三十米,山地作战时,从低处往高处投掷,距离更短,甚至还可能出现手榴弹顺着山地向下滚落的情况。与此同时,解放军尚未装备榴弹发射器,而60毫米迫击炮最小射程为200米,这就导致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与迫击炮最小射程间存在明显的火力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79式火箭手榴弹应运而生,试图填补这一火力空白。
79式火箭手榴弹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历经8年艰苦研制,于1979年12月设计定型。它的设计思路别出心裁,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箭手榴弹,兼具手投和火箭发射两种功能。其全重650克,直径45毫米,最大射程可达400米,爆炸后产生约320片杀伤破片,有效杀伤半径大于8米。从结构上看,主要由引信、火箭发动机和弹体三部分构成,并配备了两套引信装置:手投时,使用弹头的拉发火延期时间引信;火箭发射时,采用弹底着发火引信。在火箭发动机外还设有瞄准具,最大瞄准距离400米,分划为50米。
从功能上,它确实有着一些独特优势。操作简便,无需依赖其他复杂器材和装备,立姿、跪姿、卧姿均可发射,发射时无后坐力,声响小,非常适合在城市狭窄空间以及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使用,能有效对付暴露及隐蔽的敌人。理论上,它还可根据不同作战需求,制成反坦克手榴弹、发烟弹或催泪弹等。
然而,79式火箭手榴弹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发射筒较短,火箭弹头导向行程短,且瞄准基线也短,导致射击精度极差,很难准确命中目标。若士兵操作稍有不当,手部及脸部就极易被后喷的火药燃气烧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它本质上只是一枚手榴弹,不具备破甲能力,威力仅与67式手榴弹相当,在战场上难以对坦克等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造成有效打击,实用性大打折扣。
随着时代的发展,榴弹发射器技术逐渐成熟。无论是枪挂榴弹还是单兵榴弹发射器,性能都远超79式火箭手榴弹。例如,后来我国研制的QLT89榴弹弹射器,性能比79式强大数倍。在这样的对比下,79式火箭手榴弹渐渐失去了竞争力,成为了一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武器。 尽管79式火箭手榴弹最终未能装备部队,但其研发过程体现了我国军工人员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新探索精神。它是我国军事装备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后续武器装备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激励着我国军工行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向着更先进、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网上配资网站-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